Change log entry 91061 | |
---|---|
Processed by: | goldyn_chyld (2025-07-31 18:59:12 UTC) |
Comment: |
<< review queue entry 83062 - submitted by 'richwarm' >> Article: 高明洗石子雕塑 在建築史的發展過程中,近代由於石材不易取得,常發現以灰泥粉刷代替。水泥或灰泥的表面可以斬出毛面,稱為斬假石。 二十世紀初期,從日本引入臺灣的「洗石子」工法也是重要替代品,所謂洗石子,即是利用細小石粒,混合水泥後進行粉刷,待其未乾之際,以噴水法將部分水泥洗掉,露出石粒的粗糙面,外表如石材。 洗石子首先要精選小石粒,它有七厘、九厘、一分、三分等大小,洗出來粗細效果不同。這裡所見為1919年(大正8年)艋舺龍山寺改築時,後殿的牆垛,以洗石子工法完成。圖中可見均勻流暢的卷草構圖,石粒混合白色與灰綠色二種,精湛的工藝使它看起來酷似真正的青斗石。同樣水準的洗石子還可在臺中林氏宗祠石窗及霧峰林家祖墳、太平吳鸞旂墓園見到,可能出自廖伍及曾仁之手。 https://tcmb.culture.tw/zh-tw/detail?indexCode=Culture_Invisible&id=636129 Ex. 樓梯和地板用有色大理石拼成,做工講究而華麗,外牆則以洗石子裝飾牆面。 他更考量到基隆身為「雨都」的氣候特色,在海科館的外牆立面,大量使用台灣傳統的「抿石子」建材(亦稱洗石子),這種以白、灰、黑基調交錯鋪設的抿石子牆面極為耐看,即使下雨,也不會減損外觀風貌,反而能呈現深淺不同的建築表情。 |
Diff: |
+ 洗石子 洗石子 [[xi3shi2zi5]] /(Tw) pebble-wash finish; exposed aggregate surface (construction technique using cement mixed with small stones, then washed to expose the pebbles)/ |